“廠子里投了幾十萬的廢氣處理設備,為什么一遇到檢查還是不合格?”這可能是不少企業主內心的困惑。部分企業環保設施成為應付檢查的“擺設”。當前企業廢氣治理的最大痛點,已從“有沒有治理設施”轉變為“設施是否真正有效運行”。
治理困境:企業為何“花了錢卻治不好”?
從企業的角度來看,廢氣治理面臨三重困境。
成本與效果的失衡是最直接的痛點。一位企業環保負責人坦言:“我們安裝了活性炭吸附裝置,但頻繁更換成本太高,不更換又會導致治理效果下降。”
這種兩難處境在中小企業中尤為普遍。
VOCs治理設施“裝樣子”現象頻發,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,刻意延長活性炭更換周期,甚至讓已飽和的活性炭反復使用。
技術選擇的困惑同樣讓企業頭疼。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治理技術,企業往往“不會選、不會管”。
市場上充斥著低價低效的VOCs治理技術,不少企業存在VOCs治理設施和技術選擇上的困難。
此外,監管壓力與企業實際承受能力之間存在矛盾。隨著環保政策日益收緊,部分地方采取“一刀切”的監管方式,沒有給企業留出足夠的技術改造和適應時間。
問題根源:治理設施為何淪為“擺設”?
深入探究,治理設施淪為“擺設”的現象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。
監管漏洞是首要因素。傳統的環保監管以定期抽查為主,難以實時掌握治理設施運行狀態。這導致部分企業抱著僥幸心理,采取臨時更換活性炭、臨時開啟設備等方式應付檢查。
技術適配性差同樣不容忽視。由于成本壓力大、技術適配性不強等原因,不少企業對更先進的治理技術持觀望態度。
在烏海市,個別企業因技術選擇不當,治理設施投運后無法穩定達標排放,甚至出現“一邊治理、一邊超標”的怪象。
管理粗放則加劇了治理效果的不確定性。督察組在山東發現,德州市部分鑄造企業污染治理設施水平落后,環境管理粗放。
破局之道:雙向奔赴的解決方案
解決廢氣治理難題,需要企業和治理廠家雙向奔赴。
對于治理廠家,必須從“賣設備”轉向“交付治理效果”。
中國煤科重慶研究院在重慶市的一個VOCs治理項目中,采用了“濕式旋流噴霧吸收+干式過濾+活性炭吸附脫附+催化燃燒”的四級治理系統。
這種全鏈條治理模式使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減少了90%以上。
對于排污企業,需要從“被動合規”轉向“主動治理”。
延長石油集團延安石油化工廠的創新做法值得借鑒。他們為VOCs綜合治理設施加裝了“三件套”:總烴分析儀+靜態管道混合器+氧含量分析儀,就像給廢氣裝上了“智能感應開關”。
當廢氣濃度超標時可自動切換至安全模式,正常運行時則能科學精準調配廢氣和配風濃度。
未來之路:環保與效益的雙贏
成功的廢氣治理不應是企業的成本負擔,而可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。
他們的轉變證明:環保與效益從不矛盾。在日益嚴格的環保政策下,只有主動擁抱變革的企業才能贏得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