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合氯化鋁(PAC)作為一種高效的無機高分子絮凝劑,在水處理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它的凈水效果并非通過簡單的物理混合實現,而是依賴于一系列快速且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。理解這些反應過程,是高效、正確使用PAC的關鍵。PAC在水處理中的核心反應,可以概括為三個緊密銜接的步驟:水解、電中和與架橋絮凝。

首先,當PAC被投加到水中后,它會迅速發生水解反應。PAC本身是一種預水解的聚合物,含有大量帶正電荷的羥基絡合離子(如[Al?(OH)?\]?、[Al?(OH)??\]??等)。進入水體后,這些高活性的絡合離子會進一步與水分子作用,在極短時間內形成更加龐大的無機高分子聚合物。這個過程不像傳統的鋁鹽(如硫酸鋁)那樣會劇烈消耗水體的堿度,因此PAC的pH適應范圍更廣,在中性條件下也能高效工作。
緊接著,最關鍵的一步——電中和作用開始上演。水體中大部分懸浮的膠體顆粒(如黏土、細菌、有機物等)通常帶有負電荷。由于同性相斥,這些微粒能夠長期穩定地懸浮在水中,難以自行沉降。而PAC水解后產生的大量多核羥基陽離子,恰恰攜帶著強勁的正電荷。它們會像磁鐵一樣,被吸附到負電膠體顆粒的表面,有效中和其表面電荷。一旦膠體顆粒的“排斥力”被削弱或消除,它們之間的范德華引力便開始起作用,為下一步的聚集創造了必要條件。
在成功完成電中和后,架橋吸附與網捕過程隨之啟動。PAC形成的長鏈狀高分子聚合物,其分子鏈上存在多個活性吸附點位。這些長鏈可以同時吸附兩個或多個已被電中和的微絮體,像一座座橋梁將它們連接在一起,形成更大的絮狀顆粒,這就是“架橋”。同時,在絮體形成和沉降的過程中,聚合物會像一張大網,在向下沉降時網羅、捕捉水中剩余的細小懸浮物,一同沉降至水底,從而使水體變得清澈。
那么,在什么情況下最適合使用PAC呢?
正是基于上述獨特的反應機理,PAC在以下情況中表現尤為出色:
1. 處理成分復雜的水體時:對于含有大量有機物、膠體和懸浮物的工業廢水或高濁度河水,PAC強大的電中和與架橋能力能有效破壞膠體的穩定性,形成密實的礬花,沉降速度快。
2. 對絮體強度和要求高的場景:PAC形成的絮體大而堅韌,不易被打散,在后續的沉淀或過濾工序中能保持良好形態,處理效果穩定。
3. 原水pH值波動較大時:相較于傳統混凝劑,PAC對水體的pH值和溫度變化有更強的適應性,尤其在pH 5.0-9.0的寬范圍內都能保持較好的混凝效果,減少了酸堿調節的藥劑消耗。
總而言之,聚合氯化鋁通過水解、電中和、架橋網捕這一系列協同作用,高效地完成了水的凈化。掌握其反應原理,有助于我們根據實際水質情況,精準地調整投加量和條件,從而達到最佳的水處理效果。

